植物致病真菌大多以病菌抱子飛散傳病。在植物表面上,殺菌劑主要依靠其在葉面而露中的溶解或其所發(fā)出的有毒蒸氣與病原體接觸而發(fā)生致毒作用。殺菌劑在植物表面上的作用與病原菌的浸染時間、侵染特點和殺菌劑本身的理化性質有很大的關系。
1.保護性殺菌作用。在病原體侵染植物之前施用殺菌劑,由于植物表面上已沉積了一層藥劑,病原物就被控制而不能萌發(fā)、人侵,從而達到保護作物免受病原菌為害的目的。這種作用方式稱為保護性殺菌作用,這種藥劑稱為保護性殺菌劑。這種藥劑在噴布以后,持效期有多長是保護性殺菌劑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要在植物表面有較長的持留期,藥劑對植物表面必須有較強的粘著能力,如波爾多液。除了藥劑本身的理化性狀之外,環(huán)境因子有很大的影響,另外殺菌劑在單位面積內的沉積率要達到一定程度,即使受風、雨水侵襲仍能殺傷病原菌。在實際作用中,保護性殺菌劑作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藥劑落在被保護的植物表面上起直接保護作用,另一種是在遠離植物寄主的病原發(fā)源地使用殺菌劑直接消滅菌源,間接地保護了植物寄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 2,治療殺菌作用。治療殺菌作用就是病原菌已經(jīng)和寄主植物發(fā)生接觸或已經(jīng)侵人寄主植物組織內后,仍可以被殺菌劑毒殺,從而阻止了病害進一步發(fā)展。有些殺菌劑不能進入植物體內,只能消滅已在植物體表面上生長的病原菌,稱為鏟除作用。對于農(nóng)藥使用技術來說,保護性和治療性殺菌作用要求前者在植物表面有較強的持留性,而后者要求能較快地發(fā)揮作用。因此,治療性殺菌劑要求與病菌形成良好的接觸和均勻的沉積分布,并達到較高的沉積密度。
3.內吸殺菌作用。內吸殺菌作用是殺菌劑被植物局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并能隨蒸騰液流傳導到植物體內其他未施藥的部位,并能殺死該處的病原物或防止外部的病原菌入侵。內吸殺菌作用是典型的化學治療作用,但它又并不僅限于化學治療,對尚未被病原菌侵染的植物來說又具有預防病原酋人侵的作用。內吸殺菌劑的沉積分布要求雖然不像保護性殺菌劑和治療性殺菌劑那樣嚴格,但也要求在葉面噴灑時分布均勻。 |